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继教风华
如何培养自考生良好的学习心理
来源:院刊编辑部 发布时间:2014-05-07 阅读量:

武汉工程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欧阳琼

 

   全日制自考助学班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对入学分数无严格要求,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基础差,缺乏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缺乏毅力和自制力,没有建立长久有效的学习注意,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全日制助学班的考试通过率和毕业率不高是一直困扰举办者的一个大问题。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便是学习,于是如何培养自考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成了关键。本文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人在学习中的心理状态,使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在心理上分为学习的动机、兴趣和注意。要建立良好的学习心理必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一、学习的动机

   什么是学习的动机呢?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我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学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我们知道人的任何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即推动学习的主观动力。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其他了。在人的学习活动中,没有无学习动机的学习目的,也没有无目的学习动机。一般来说,学习动机是学习活动的原因和出发点,学习目的是学习活动所追求的结果、归宿。也就是说,学习动机回答的是“为什么”学习的问题,而学习目的是回答“为了什么”而学习的问题。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可以相互转化,共同推进,二者才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怎样产生的呢?大家知道,人类的行动,常为各种复杂的动机所引起,饥和渴,爱和恨,名和利都可以引起个体的活动。人的行为的动机,一部分是生而具有的,一部分是由学习得来的。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实际上就是我们对学习的一种需要,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需要。从社会上说,不进行教育和学习,不继承和发展前人积累的经验、知识、技能,物质和精神活动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社会就不能延续和发展。从个体来说,不学习就不能维持基本生活,更不要说发展和提高了。所以从根本上讲,学习动机是社会和个体的这种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的反映,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或愿望,对学习起推动的作用。学习上的自觉性,就是指我们对社会和教育者的要求及其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使其转化为自己的需要后所产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考生在四年学习期间,不仅要获得学历文凭,更要掌握从业的知识和技能。不学习就会让家长失望,被社会淘汰,就不能很好地进入社会,担当责任,使自己得以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自考生为社会、为家庭、更为自己学习的动机。我们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的宣讲,榜样力量的引导,主题班会活动的自我教育等多种方式教育学生建立起强烈的正确的学习动机。

二、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内在动机在学习上的体现,它伴随着求知的动机、理智的情感和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的一个重要方面。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学习兴趣是我们对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情感联系着的。一个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产生惊异感,在学习过程中,他就会灌注全部热情,兴致勃勃,津津有味,甚至会达到对所学的知识迷恋不舍的地步;在学习后,他会产生满足感,觉得书是他的良师益友,自己从中受到启迪,并由此产生欢快、惬意的心情,所以,学习兴趣是人成才的“起点”。

   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年级越低的表现越明显。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而不会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否则,学生就可能只是形式地、勉强地去学习。例如,一个人初学外语,只是因为他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但对外语本身并不感兴趣,这时他主要是依靠意志来完成学习任务。但他经过努力学习,掌握了外语的知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步对外语本身感兴趣了,这时他就不再以学习外语为苦,而以学习外语为乐了。只有在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习兴趣发源于内部动机愿望。学习兴趣以在读书的行动中获得满足而巩固、加深。虽有读书的动机和愿望,没有读书的行动,不会产生学习兴趣;有愿望也有行动,但行动结果不令人满意,也难以产生兴趣,即使产生也不能维持长久。

   对学习行动的反馈,会使学习需要产生的学习动机、愿望得到强化,使兴趣转化为动机,或直接加强动机。这样,就形成了“需要—学习动机—学习行动—结果满足—学习兴趣”这一模式。这就是学习兴趣产生的过程。

   学习兴趣的培养,应从容易发生兴趣的事入手,我们容易发生兴趣的事情有如下几种:1、以前经历过,并且做成功的事;2、最能获得成功的事;3、能给他们愉快的事;4、适合本人水平的活动;5、新奇的事物,特别是能引起本人的注意和好奇的事物。

   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无论是任课教师、辅导员还是还是其他管理人员,都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去做好教学工作、学生工作、管理工作。如,可以成立各类学习兴趣小组,钻研某类共同感兴趣的知识,多开展学习类的学生社团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等等。

三、学习的注意

   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创造了很好的学习前提,但一堂课要上四五十分钟,我们会疲倦,一疲倦注意就不集中,注意不集中效果就差。所以除了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外,我们还应集中学习的注意。只有集中学习的注意,才可能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注意集中与转移的关系。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学生每天上好几门不同的课,只有具备迅速转移注意的能力,才有可能很快的聚精会神去听新课。如果一个学生在每次上课时,老是想着上一堂课的内容或上课前发生的事情,那么学习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在对突然的刺激发生反应的场合下,要在短时间内使注意迅速转移,更是特别重要的。

   注意的转移不同于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是在实际需要的时候,有目的地把注意转向新的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为另一种活动所代替。注意的分散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情况下,受到无关刺激的干扰,而使注意离开需要注意的对象。注意的分散是一种消极的品质。

   一个人一定要有稳定的注意,才能使任务完成得更好;但在一定条件下,又要求注意发生迅速的转移;为了使注意在每一瞬间把握的对象多,就应当使注意的范围扩大;同时,在扩大注意范围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把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上去。因此,注意的稳定性、转移性、范围性和分配性等四种品质是不可分的。在这四种品质统一发展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注意,才是有价值的注意。

   因此,在教学安排上不宜三节甚至四节连上,这样既不利于教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一节课上也不能由任课教师满堂灌地讲,而应该科学合理的设计课堂讲授,讲解、举例、练习、互动等穿插进行,这样才能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进行有效的保持和合理的转移,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的复习也不宜于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只复习一门功课,而应该把形象思维课程、逻辑思维课程交替安排,把阅读类功课和联系类功课交替安排,既有利于大脑不用区域的工作和休息,又有利于锻炼注意的四种品质。

   在学习中,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学习的注意是学习过程得以持续的保障,我们应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习的最大能动性,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学习。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